北京永泰润滑设备网

标题: 中国大学生为何不回乡?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来因    时间: 2011-7-21 09:51
标题: 中国大学生为何不回乡?
作者:肖伟才

唐代诗人贺知章曾写下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”这首传诵了1000多年的《回乡偶书》,如今竟成了许多大学生回家的写照。

1000多年了,原来贺知章所走过的天堑之路,早已变成了通途,如今的大学生回家的路并不难走,但“儿童相见不相识”的情景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。由于城乡的差异造成人身份和相貌的改变,就是儿时的伙伴,也难免会一下子认出在“城市里做事”的人。

又到大学生毕业的日子。有许多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里艰辛地找工作,而不愿回家创业。远离大都市的老爹老娘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,当孩子学成之后却不愿回家了。不回家的背后,折射着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,特别是大城市对于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来说,仍然充满着魅力。

这种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:

一是大城市里有各种诱惑,乡村里没有。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求,城市能满足;对于向往充满生机生活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,城市的活力能够满足他们,而农村却显的十分的清冷。尽管政府高层努力推进城乡融合,致力改变农村面貌,但是当前农村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,大多基层政府把有限的钱投在在城镇建设上,投在了工业项目上,投在了一些能立竿见影的政绩工程上。尽管今日农村面貌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但与日新月异的城市比起来还很落后。农村里没有诱惑,大学生不愿回家。

二是大城市里精英汇聚,乡村里没有。人才是张网,关系是张网。这是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感受。大学里同窗编织的关系网在城市,同窗好友大多也在城市。他们或许能够共同创业,或许遇到风雨时能共同担当;或许能够经常交流。而所有的这些,农村里没有。如果回到了农村,对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,可能如断了线的风筝,他们更没有方向感和归宿感。

三是大城市里有体面的生活,乡村里没有。农村里生活整天与黄土地打交道,风吹日晒下黝黑的脸成为农村人的标签。他们的生活默默无闻、寂静无声,他们的生活平平凡凡、普普通通,没有聚光灯,没有麦克风,没有眼球,没有炒作,日落而息,日出而作。在这些传统生活中,因为没有太多的人关注而没有太体满的生活。过上体面的生活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。

四是大城市里有实现理想乃至野心的平台,乡村里没有。城市是个巨大的磁场,吸引着社会精英,更吸引着大学生,城市为他们创业和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,而农村的平台较小。尽管当今中国农村需要更多的精英去经营它,尽管中国农村潜力巨大,但是农村毕竟是个见效慢的产业。

原因还不仅仅这些。有人认为,当今的青年人,多被浅薄的理想主义和世俗的现实主义所牵制。但是,到最艰苦最偏远、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创业激情早已消退,这些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人,谁还会到那些不毛之地吃苦受罪?

靠着智慧或靠着时运在短时间内迅速积财,一个个年轻的面孔成为英雄,新一代创业神话层出不穷,谁又能阻止住年轻的一代把美梦寄托在都市的摇篮。

不正视城与乡、东与西、沿海与内地的差距,不去分析“孔雀东南飞”的深层原因,而去指责当今青年不到艰苦地方创业只能算作愚蠢。

荀子说:“草木畴生,禽兽群焉,物各从其类也。是故质的张,而弓矢至焉;林木茂,而斧斤至焉;树成荫,而众鸟息焉。”营造好了用人的环境,自然人才会来。这比说教有效的多。

不过,对于满腹经纶的学子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施展才华,也不能说不是一个机会。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基层、西部、国家重点单位就业。这些身怀报国之志的学子,也许能开辟个就业创业的另类之路。但谁又能保证几年过后孔雀不飞走呢?

责任编辑:Leo Wei




欢迎光临 北京永泰润滑设备网 (http://www.ytrh.cn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