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北京永泰润滑设备网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18727|回复: 1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话题] 转载 倒了美国胃口的人——辛克莱和他的小说“丛林”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1-6-25 14:45:30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 “你读《丛林》之前,务必不要吃东西,那是要吐出来的!”
  “读过《丛林》之后,我再也不想碰香肠和肉食品了!”

  这是2006年两位读者对于1906年小说的评论。辛克莱(Upton Sinclair)在小说《丛林》(The Jungle)里,对于肉食品加工厂的肮脏环境做了仔细描写,今天人们读了还想呕吐。

  辛克莱恶心了美国人一百年。

  一、故事梗概

  芝加哥的帕克镇,座落着达哈姆家族的联合畜产品加工厂。工厂向世人展示着现代化工业的优越性:生产高效率,资源充分利用。

  它一小时可以宰杀500头牛,除去屠宰场的主产品肉食,还有一系列副产品:牛角制的梳子、发卡;牛蹄子冲压的纽扣;冲压边角料熬制的骨胶等等。都贴上 “达哈姆”商标——达哈姆牌这个,达哈姆牌那个……那提炼过油质的骨头,不能做这个,也不能制那个,就磨成粉,装入“达哈姆牌肥料”袋。

  来自立陶宛的小伙子吉盖(Jurgis)吃力地捉摸着达哈姆招工人员的语句,一脸的惶恐。他的英文只限于“yes”,“no”,“thank you”。每逢他脸上豁然开朗,而且辅助以夸张的点头或摇头时,说明他确实听懂这一句了。最后,他明白自己得到了一份一小时挣17.5美分的工作,不由得兴奋的飘飘然,只想唱家乡小曲。

  吉盖的工作是给打晕的牛放血,红刀子进白刀子出——这么说不一定对,因为他常常来不及擦掉刀子上的血迹,从第二只牛起,就红刀子进红刀子出了。比起上一道工序的伙伴们,抡着大锤砸晕几千条牛,算是轻松。

  吉盖逐渐发现这个王国内部的黑暗和罪恶。从欧洲退货回来的火腿,已经长了白色霉菌,公司把它切碎,填入香肠;商店仓库存放过久已经变味的牛油,公司把它回收,重新融化。经过去味工序,又返回顾客餐桌;公司的技术人员的才干就是把发臭的肉类去掉味道,他们发明了添加硼砂、甘油;技术员们靠调味剂和染料就可以把同一种鸡肉做成松竹鸡、子鸡等不同品种的罐头;绵羊和羔羊肉都来自山羊身上……

  当然,冒牌货并不意味着老是用便宜材料,在油脂提炼车间,一个工人掉到大钢罐里,人们最后从中捞到了他的骨头,而他本人已被制成“达哈姆牌纯猪板油”!

  香肠车间的情况更不能声张。仓库的生肉在地板上堆成垛,你站在高处用手掌抹一把顶部,就能抹出一把老鼠屎;工厂为制服成群结队的老鼠,到处摆放了有毒的面包做诱饵,工人却漫不经心地将毒死的老鼠和生肉一起铲进绞肉机的进料漏斗;车间没有专用洗手池,工人就在一个水槽里搓洗油污的双手,这水槽里的水是要配置调料加到香肠里去的;掉在地上的生肉沾满尘土和锯末,没引起人们注意,人们早已习惯在肉锭上走来走去,甚至直接在上面吐痰,据说有的工人是结核病人……

  生活在这个肉食加工王国里的工人并不愉快。腌渍车间的工人走来,大老远就闻到他们一身的腥臭气。他们在腌肉的同时,把自己也腌透了:先是指尖发炎,脓肿,随后指甲脱落。老工人的手指,比别人短了一截;在另一个加工车间,工人们长期在只有四尺高的架子下工作,几年下来,工人弓腰缩肩,两腿罗圈,双手摇摆,状似一只只黑猩猩在树丛里乱钻。

  最后,吉盖终于悟出了只有实现企业公有化,才能消灭这些黑暗现象和彻底改造食品业。他加入了社会主义者游行行列,并坚信:未来的芝加哥,是属于我们的。

  小说题名为“丛林”就是一个隐喻——谴责资本主义制度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。

  二、小说的轰动效果

  辛克莱的小说一出版,马上引起轰动,很快翻译成17种文字,成为世界范围的热销书。26届总统西德·罗斯福(Theodore Roosevelt not Franklin Roosevelt-32n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)收到了全国各地寄来的许多本“丛林”,各界人士都希望总统关注美国食品卫生。与小说的热销相反,肉食品销量大减,出口欧洲的肉类骤然下降50%,肉食品制造业大为恐慌。

  总统约辛克莱会面,总统表明,他并不同意辛克莱的社会主义观点,对于小说描写的食品加工业现状,他认为是一个应该严重关切的问题。辛克莱鼓动总统,派出人员实地考察,可以证明他的小说并非纯属虚构。

  总统派员考察的消息泄漏给公众,芝加哥的食品加工业一片紧张,各工厂做了许多表面化的清洁工作。让食品企业家揪心的是,考察员还是做出了“食品加工业的现状,令人厌恶”的评语。罗斯福总统禁止报告公开发表,以免给倒霉的食品业雪上加霜。总统求助于司法程序解决问题:借助舆论界的压力,在6月30日通过了《食物和药品法案》、《肉类检查法案》。并组建了以威利博士(Dr. Wiley)为首,共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班子,形成了最初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。在以后的25年里,威利博士艰苦地和食品工业资本家以及一些政客作斗争,建立起美国食品安全的信誉。

  这样的效果是辛克莱事先未有预料到的,他原来是想通过小说反映新移民和下层劳工阶级的困苦,唤起美国公众的同情心,宣扬社会主义思想。结果却变成整顿和规范食品加工业,给美国人带来了纯净的食品。辛克莱对自己的小说有一段幽默评论:“我本意是要打动公众的同情心,不料却弄翻了美国人的胃口。”

  "I aimed at the public's heart, and by accident i hit in the stomach."

  三、成功的“扒粪”作家

  利用小说针砭社会弊病,讥讽达官贵人,甚至反对政府,在美国不是一项发明,而是一个传统了。美国人把这样的揭发丑陋黑暗的行为称作 “Muckraking”,有的把它翻译成“揭丑”“曝料”等。这些文绉绉的译法,都不如“扒粪”更贴近原意。辛克莱就是一个“Muckraker”,中国民间俗语里对这路神仙还有一个更传神的名词——“搅屎棍子”。

  “扒粪作家”辛克莱不奉迎任何势力,自行其是。他只求披露黑暗,鞭挞不义。对于人们不忍目睹或掩鼻而过的肮脏现象,他偏要凝神定睛工笔细描。他挟持人们的感官,非让你看个清楚,听个明白,熏得头晕,给你个强烈刺激。人们好像闻到屠宰厂的血腥气味,看到了乱窜的老鼠。小说里的“达哈姆牌纯猪板油”,成了恐怖可憎的冒牌商品的代名词。

  辛克莱的小说“丛林” 改变了美国食品制造业,人们把1906年看作美国食品工业发生巨大转折的一年。FDA的建立,具有里程碑的意义。许多人建议高中或大学把“丛林”列为推荐读物,让年轻一代了解美国的食品工业界也有过一段肮脏的历史,美国人通过揭丑,最后纠正了它。

  “扒粪”使得美国清洁,“搅屎棍子”搅到这个结果,作者功德无量。

  四、失败的社会主义者

  辛克莱在美国各界、特别是劳工阶级赢得巨大声誉。辛克莱试图借助他的声誉推动社会主义理念。却事与愿违。

  1906年,他以“美国社会主义党”竞选新泽西州议员,他鼓动说:“一个人连他的薪金都是糊里糊涂挣来的,也别指望他再明白其他的事情。”借以激励工人摆脱“工薪奴隶”地位,向资本家争取权益。这次竞选结果,他仅得到3%的选票。1920、1922年又两次参选,均遭惨败。1934年他移居加州,淡化自己社会主义者角色,以民主党候选人身份第四次出来竞选。他用“结束加州的贫困”作议题,四处演说。这一次支持者大增,得到879,000票(之前最好成绩60,000票)。尽管这一次的竞选也失败了,仍然不失一次体面的失败。辛克莱总结自己的竞选之路说:“美国人将会接受社会主义,但是他们不会要社会主义的标签。”

  "The American People will take socialism, but they won't take the label."

  辛克莱这个总结错了,美国人既不想要社会主义之标签,更不想要社会主义之实体。“社会主义可以救美国”的说法,不仅美国资产阶级拼命抵抗,就是劳工阶层也疑虑重重。的确,没有什么人比资本家更能挖空心思驱使工人效力。同样,也没有什么人能象资本家那样兢兢业业关注企业发展。这是资本家这只经济动物的本性 ——追求利益使然。而公有化企业特点:人人都是抽象主人,个个推诿具体责任,利益与己无关紧要,自然也就无所用心,人性使然。有利则贪婪进取,无利则懈怠冷漠,是同一人性的两个侧面。所以,公有制企业,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低效率、低效益。一个不能组织社会力量创造更多财富的制度,最终也摆脱不了社会的普遍贫困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做一个抽象主人,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做一个“工薪奴隶”,不但腰间的荷包更为空瘪,而且人们的权利更容易被侵犯。光明的社会主义理想被残酷的社会实践所击碎。人们失去了追求抽象主人的兴趣,宁可选择继续当“工薪奴隶”;不愿做奴隶的人们,被激起当企业家、资本家、发明家的梦。脱贫致富、兴资灭无,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。

  辛克莱既是一个富有社会正义感的严厉的现实社会批评家,又是对未来有错误期望的思想家。他看到了病情却开错了药方。

  总统西德·罗斯福虚怀若谷,他认真听取辛克莱对美国病情的描述,果断地开出了自己的处方:用立法整顿美国的食品加工业。保证了美国人的健康。

  确切地说,是辛克莱加罗斯福才促成美国这一次历史性进步。美国没有放弃生机盎然的资本主义“丛林”,只是逐步建立了“丛林”文明竞争的法则。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沙发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6-25 14:47:35 | 只看该作者
   厄普顿·辛克莱的《屠场》直接推动了1906年《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》的通过。他使人们懂得,参与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。通过参与,他们是有可能改变社会的。

《屠场》(又名《丛林》)

  [美]厄普顿·辛克莱著

  王静  王利译

 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

  2003年9月第一版

  179页,8.00元

  一个世纪过去了,人们重提厄普顿·辛克莱的《屠场》不是没有来由的。今年9月20日是他一百三十岁诞辰,即便这位曾经名满全美的辛克莱被遗忘了,他的《屠场》也不会被遗忘。即便《屠场》中冗长的故事情节和政治说教被遗忘了,那骇人听闻的卫生状况也不会被遗忘。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这本书激起的民愤,直接推动了1906年《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》的通过。在美国小说中,连斯托夫人的《汤姆叔叔的小屋》对美国历史的影响也未曾如此直接过。 

    一马当先的黑幕揭发者

  辛克莱家族原为南方贵族,战败后家道衰落,迁至巴尔的摩。父亲当推销员,嗜酒成性,辛克莱的童年在一种贫富交替中度过。他自幼聪慧过人,中学时便发表了第一篇小说,十五岁进入纽约城市大学后仍不断写稿来自助学业,毕业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旁听研究生课程,同时雇了两名秘书,每天写作八千字。二十四岁时他加入社会党,从此放弃廉价小说制作,全身心投入公共事业,为社会公正而战。

  内战后美国经济持续飞速发展,十九世纪末已是世界头号经济实体。财富剧增带来的问题也暴露无遗——贫富悬殊、资本垄断、党魁政治、腐败泛滥等,更兼成百上千万的各国移民年复一年地涌向美国,城市贫民窟和血汗工厂成了他们的落脚点,其条件之恶劣令美国人震惊。社会缺乏公正就必定不得安宁,罢工潮此起彼伏。

  美国的有识之士感到忍无可忍,奋起干预。他们的努力得到民众呼应,导致一系列改革立法的通过,社会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。美国法律和政府职能经过调整后,也更适合一个崭新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,这就是二十世纪初那场轰轰烈烈的“进步运动”。在美国历史中,每当危机发生,自下而上的民间抗议一次又一次地推动了社会改革和进步。

  参与进步运动的人物不分党派,既有共和党总统西奥多·罗斯福,也有后来的民主党总统威尔逊,更有大批民间的自由派人士和社会主义信徒。一马当先的是那些黑幕揭发者(Muckrakers,耙粪人),他们深入社会作调查,揭露腐败违法现象。罗斯福这样称呼他们是将他们比喻为班扬小说《天路历程》中那个手拿粪耙的人,只见地上脏物,不见天堂光环。罗斯福并非不承认他们的作用,但也不愿意过激的言辞引发社会骚动。然而众所周知,只有将腐败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,消除腐败才有可能。除了辛克莱,重要的黑幕揭发者还很多,如《城市的羞耻》的作者林肯·斯蒂芬斯,《美孚石油公司史》的作者艾达·塔贝尔等。他们是改革的开路先锋,为社会进步作出了历史贡献。  

    辛克莱实地调查写《屠场》

  辛克莱先是为一份印数几十万的社会主义宣传周刊《诉诸理性》写稿。编辑注意到他写的一本内战题材小说,便鼓励他去为“工资奴隶”写本书。1904年,辛克莱去芝加哥屠宰场实地调查七周,掌握了大量揭露牛肉托拉斯的一手资料。工人们恶劣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他愤慨万分,在“泪水和痛苦”中,他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纪实小说《屠场》。

  1905年2月至11月,《屠场》在《诉诸理性》上连载。全书结构颇似狄更斯式的流浪汉小说,写一对来自立陶宛的新婚夫妇——约吉斯和奥娜——的悲惨遭遇。他们满怀憧憬从家乡来寻找美国梦,在芝加哥肉食加工厂找到工作,以为美好生活将从此开始。不料灾难接踵而至,先是约吉斯工伤失业,接着奥娜被工头奸污,约吉斯怒打工头而入狱,随后妻子难产死亡,幼小的儿子淹死。亲朋好友中男的流落街头,女的被逼为娼,美国梦演变为最可怕的梦魇。文学的特权就是能将一百个人的不幸都让一个人来承受,凡是能想到的人间悲剧似乎都降临到了约吉斯。更有甚者,这个万恶的资本主义机器不仅害得他家破人亡,还毒害了他的心灵。他自暴自弃,干起合伙抢劫的勾当,甚至还在屠场罢工时当了工贼。所幸的是,在风起云涌的工运中,约吉斯终于找到了社会主义,他的阶级觉悟被唤醒。小说结尾时,他深信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,而这也正是辛克莱的信仰。

  《屠场》原名The Jungle,更确切的意思是“丛林”,辛克莱要揭露的远远超出屠场的肮脏,而是这个弱肉强食世界的丛林原则。这是一本社会主义宣传小说,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非人化的抗议。杰克·伦敦认为,《汤姆叔叔的小屋》为黑奴所做的,正是《屠场》为今天的工资奴隶所做的。读者可以看到,对屠场污秽环境的描写只占全书很少篇幅,而且主要是从工作条件之恶劣的角度来写的。辛克莱的本意不是揭露食品安全问题,对他来说,资本主义机器对人和人性的强暴要严重得多。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公众没有领会小说的主要精神,换言之,屠场的肮脏有点喧宾夺主。


    《屠场》推动了食品安全法的通过   

  1906年2月,《屠场》一出版便引起轰动,书中详尽描述病猪牛、死猪牛、化学添加剂、垃圾、锯末、鼠粪、毒死的老鼠、洗手水……怎样统统倒入巨大的漏斗,和鲜肉一起搅拌制成香肠,情形如此不堪,激起民众极度恐慌和愤怒,肉食销量骤然减半。保守派和自由派都支持小说的公开揭露。辛克莱直接给罗斯福寄去一本,即使他不寄,罗斯福也不可能置若罔闻。该书出版后一个月内,罗斯福天天收到上百封人民来信,要求彻底清查肉食安全问题。他把辛克莱请到白宫,详细询问实情,命令国会再次调查。《屠场》出版后不到半年,国会便通过了《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》,由总统签署批准,19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。为落实该法和1910年的农药管理法,国会又在1927年专门成立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。当1967年新的食品法签署时,为奖励辛克莱的功绩,年迈的他又一次被邀请到白宫作证。

  至此,人们也许要问:在辛克莱作调查时,以法治著称的美国难道竟无食品安全法?这答案也许要追溯到美国的政治理念以及建立在此理念上的国体,合众国宪法赋予联邦政府的权限是明确而有限的,除了第一条第八款中明文列举的权力外,其余权力均归州政府和人民。1801年,杰斐逊总统为了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大片土地,不得不灵活变通一下,因为宪法并未明文赋予总统从外国购地的权力。1787年制宪时,美国只有三百多万人口,人民更多地认同于自己的州政府而不是遥远的联邦政府,联邦政府权力的被认可和扩展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。美国长期没有教育部,并不是美国人不重视教育,而是因为他们认为管理教育的权力不该归联邦政府。又如美国至今没有文化部,也不说明美国没有文化。

  在工业化之前,手工作坊制作的食品往往只在很小范围内销售,制作人和顾客也常常相互认识,产品质量的维持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。近日阅读沈昌文先生的《知道》一书,其中所述银楼质量的把关给人印象颇深,凭着诚信,“依托于严格的师徒制和严密的行会制”,私家银楼居然能绝对保证黄金成色。工业化后,商品改由大规模机器生产,《屠场》描写的屠宰和罐头香肠制作过程全部在流水线上环环相扣地完成,产品远销各地,用户和厂家互不照面,产品质量必须有新的检验方式。

  在世纪交接时,美国各州相继出台食品卫生法,然而人们的意识和执法却未跟上,往往形同虚设,《屠场》中就描写了这样一个极不负责的现场稽查员。时任农业部化工局长的威利博士联合了一些负责任的食品药品企业,以及相关组织和消费者群体,一直要求国会通过一项联邦食品安全法,但遭到牛肉托拉斯及小型药厂的反对,更有议员质疑制定此类法律的宪法依据。1898年美西战争中发生的“防腐牛肉”丑闻,还有对劣质食品药品曝光的新闻使事态有所发展,但国会仍迟疑不决。正在这个关键时刻,《屠场》激起空前强大的舆论压力,终于促使国会通过立法,从此食品安全有了严格的法律保障。


    《屠场》是否曾被压制或删节?   

  小说连载后,辛克莱联系了五家主流商业出版社,均遭拒绝。或许是因为其对污秽的自然主义描写,或许是因为其鲜明的政治宣传目的,或许是因为小说缺乏艺术,人物平面,不够令人信服,但不是因为它触犯了什么清规戒律。当时人们认为,食品安全、工作环境问题应该由记者去报道,不该是文学的内容。但实际上,由于报业集团和实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对报道此类问题会留一手。一气之下,辛克莱决定自费出版。他发表了一封公开信,谴责资本主义出版商,建议出版一个“支持者版”,以每本1.20美元的价格请求读者通过预订预付来帮助该书的出版。两个月内他就收到几千份订单,征集到四千元,足够排版制版。出乎意料的是,有个道布尔迪-佩奇公司表示愿意出版,还同意辛克莱继续出版和出售他自己的版本,而用的都是他已制成的印版。

  2003年,美国有家小公司出版了一本自称未被删节的原版《屠场》,但评论家发现,它不过是当时连载时的原文而已。出版社是拒绝了辛克莱的书稿,但从未作任何删改。著名的麦克米兰公司在小说连载后表示愿意签约,但要求删去其中不雅的“血污和内脏”,辛克莱没有妥协。从连载版到初版的全过程都是辛克莱自己负责的。此后无数次再版,包括辛克莱自己出的四版,从未采用连载版,他还为多种版本撰写过前言。确实,成书是有删改,但作删改的正是辛克莱自己,他删去了一些重复和不合适的部分。在1930年答读者的信中,他是这样解释的:这本动辄几百页的书把我写累了,当时我想把自己知道的社会主义运动都写入书中。有一次我把结尾几章念给一个朋友听,发现他竟睡着了。辛克莱于是作了一些修改和删节,使小说更加完整利落,却丝毫未减其政治与道德锋芒。 

    永不疲倦的民间斗士   

  作为一个社会改革家,辛克莱并不停留在拿起笔作刀枪,他一再参与现实政治。1906年,他出资在新泽西州创办了一个社会主义公社——以女神缪斯命名的赫利孔,吸引了不少左派作家,杜威访问过那里,日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刘易斯在那里当门房。辛克莱还多次参与竞选公职,包括在新泽西和加州竞选美国众议员和参议员,还两次竞选加州州长。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在大萧条的1934年,他以民主党身份和“结束加州贫困”的政治纲领竞选州长,获票九十万张。

  辛克莱是一位富于公共精神、目标明确的社会批评者,一位确确实实推动了历史发展的民间斗士。他相信民主,相信人民自治的权利和能力,也相信社会改良可以不必诉诸暴力或推翻现行的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制度。他从未当过官员,但没有他不发表意见的事情。《屠场》一举成名后,他接受采访不断,激扬文字,针砭时弊。个性强悍的罗斯福对此感到不悦,他让辛克莱的出版商传话:“告诉辛克莱回家去,也让我来领导一会这个国家。”

  竞选失败后的辛克莱又将无穷的精力转化为浩瀚的文字,他一生著作上百部,类型多种,内容无所不包,无论是关于政治、劳工、资本、宗教、哲学、传媒,还是美国的孤立主义、民权、精神病问题,主题都围绕社会公正。他要帮助美国公众了解各行各业的社会真相,唤醒民众,推动社会改革。《屠场》对后来的德莱塞、刘易斯、斯坦培克的现实主义创作都深有影响。但作为小说家,他的艺术成就不如他们,他是将艺术从属于政治的那类作家。他的小说现在基本被遗忘,但在当时却在许多国家畅销过,好几部还被改编成电影。1942年,他因描述纳粹崛起的小说《龙齿》被授予普利策奖。值得一提的还有《铜筹码》这本书,它的矛头直指新闻机构和报业集团,指责它们压制和歪曲新闻。铜筹码是当时妓院中嫖客交给妓女表明已经付费的标志,这显然是对媒体的极大嘲讽。遭到出版商拒绝后,辛克莱先是将它们在《诉诸理性》上连载,然后自费出书。该书引起巨大反响,不少报纸因羞愧而自行提高了伦理标准。

    辛克莱的“基督情结”

  著作等身不仅给辛克莱带来荣誉,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。在《屠场》主人公一天挣一个多美元的时代,辛克莱一生中至少挣了一百万,这些钱他都用来支持社会改革,也使他能够自费出版任何遭拒绝的书。1968年他在睡梦中死去。美国没有忘记这位斗士,加州蒙罗维亚的“厄普顿·辛克莱屋”现在是一个国家历史纪念馆,他的档案珍藏在印第安纳大学。美国人感激他,纪念他,还设立了厄普顿·辛克莱奖,奖励在教育领域和维护新闻自由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。辛克莱的书都是在教育广大民众,这种教育正是通向自由的必经之路。

  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,辛克莱总结了自己一生奋斗的十大成就:肉食的安全、报纸的改善、落基山矿区工资奴隶的结束、激发对心理现象的兴趣、帮助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、“结束加州贫困”竞选、他在日本的民主影响(因他的书在那里畅销)、禁酒努力、创建学院社会党,以及兰尼·勃德小说系列。

  无论做什么,他说“社会公正”这几个字一直刻在他心上,是他终生信仰和为之战斗的目标。他在自传中说,自从我在世纪初发现社会主义运动后,我始终相信它。他信仰的社会主义是美国人理解的社会主义,即一种合作性质的共同体,通过选举过程逐渐形成。列宁称他为天真的“有感情而没有理论修养的社会主义者”,也许正是因为他对选举制度的信任。美共的文艺权威迈克尔·戈尔德曾严肃批评他的“耶稣情结”,辛克莱答道:“世界需要耶稣胜过其他一切。”他相信他的事业具有上帝关照的神圣目的,他要诉诸人们的良心,也相信人们从善的可能性。《屠场》虽然直接击中的是公众的胃,但激发的道德愤慨却无疑是发自良心的。

  埃德蒙·威尔逊评论道:“在辛克莱那代美国作家中,几乎只有他一个人把资本主义引发的根本问题摆到了美国公众面前,而且是以这样一种他们无法逃避的方式。”据说在欧洲,辛克莱甚至受到更广泛的赞誉,被称为小说界的美国易卜生。他使人们懂得,参与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。通过参与,他们是有可能改变社会的。■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联系我们|手机版|京ICP备08010706号 (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09号  

GMT+8, 2025-5-6 22:21 , Processed in 0.135641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